文化往往与精神力量相关联。没有文化的传继,一个国家就失去了向前发展的精神力量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文化的兴盛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。
城市亦如此。文化底蕴的继承、精神符号的传承、文化载体的丰富……在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,济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上下功夫,在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上下功夫,在激发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上下功夫,有力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,为“打造四个中心、建设现代泉城”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。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纵深发展。济南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,积极推进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”系列作品刊播、“讲文明树新风”公益广告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“梦娃”系列动画视频刊播等工作。深入推进“四德工程”建设,实施善行义举四德榜普及提升行动,开展“学起来、做起来、树起来、活起来”等主题学习实践活动,筹建泉城时代楷模和美人物发布平台。一大批市民身边的先进典型被发掘出来:济南152名市民“跑步献血”救孕妇被授予“济南好人”,济南公交获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单位,刘延宝被评为“齐鲁美人物”,秦静被评为“齐鲁美职工”,张健被评为“齐鲁节约之星”。
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,才有良好的舆论环境。我市宣传部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、正面宣传为主,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市委、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,精心组织三级两会、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、市委十届八次全会、“六城联创”、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,大力开展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、“解放思想大讨论”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创业创新、保障改善民生等宣传报道,积极稳妥地做好热点敏感问题的处置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,全市上下干事创业、加快发展的舆论氛围更加浓厚。新闻发布工作进一步加强,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新闻发布会制度,改进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,提高了信息发布工作水平。互联网宣传策划的水平进一步提高,加强网络宣传内容和网评等队伍建设,着力打造微博济南、济南公安、济南中院等政务“微品牌”,广泛开展以讲好“济南故事”为主题的网上系列宣传活动,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。
文化事业只有持续繁荣,市民群众才能得到“文化实惠”。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,市图书馆、群众艺术馆、美术馆成立了理事会;规范文化行政管理工作,行政权力清单事项已对社会公开。有关方面启动100个特困村文化大院建设、40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创建工作,市博物馆协会成立,全市各类博物馆、纪念馆突破180座,全市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。强化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,新创京剧《青春祭》等剧节目,启动《匠心独韵》——百位泉城文化人物专题片拍摄,儿童剧《绿色的梦想》入选第八届儿童剧剧目展演,完成《天下泉城》升级版创作并播放。
文化,离开了市场就没有了活力,只有借助市场的力量,“文化+”产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,我市成立两支亿元文化产业创投基金,拓展文化投融资平台,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。召开产权交易中心运营研讨会,积极推进上海文交所(山东)文化交易中心各项业务。文化产业宣传推介平台进一步完善,开设济南文化产业网,举办济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,参加第十一届文博会,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,签署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6个,引进项目总金额达10.8亿元。我市还积极推进文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工作,国家特色商业街英雄山文化市场、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园区产业升级和齐鲁七贤文化城、西街工坊创意产业园等园区业态升级提升工作稳步推进,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成开园,齐鲁文化创意基地、平阴梦幻星空、绣源河文化旅游区、鹊山龙湖文化休闲区加快建设,文化产业“211工程”顺利推进,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12家,动漫企业达4家。
“文化+”文章不能一日写就,美好精神家园建设需要持续用力。只有不断“涉深水”“啃硬骨”,全市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才能持续繁荣发展,市民群众才能遍享改革红利。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